近来,集采政策频频闯进大众视野。大型国采和联盟集采文件的下发,一个接着一个,其采购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堪称历年之最。
9月,耗材市场风云涌动,并将潮水涌向新季。
01
暴富梦碎,耗材红利不再
时间拉回5年前,那时耗材市场还未经历集采梦魇,厂家和经销商们还都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各大医院。
疯狂的时代,暴利的时期,厂商催着医生,医生催着病人,高值耗材带来的高回扣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于网上评论区留言处处可见对科室医生的调侃。在此之间,需要高值耗材的各大手术下乡,尤其是骨科类手术在三四线大大小小医院普及,骨科医生一时风头无两。而基层医疗原本漫长的发展曲线,经由利益的催化,也一再缩短提速。
但是,谁也没想到才不过短短几年,耗材红利期就已不再。
自2020年起,耗材国采项目连年启动。截至目前,耗材国采已开展四轮。
2020年,第一批国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93%,产品价格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预测节约资金109亿元。
2021第二批国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82%,产品平均价格从3.4万元下降至6000元左右,预测节约资金160亿元。
2022年第三批国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84%,预测节约资金260亿元。当前,患者已经用上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9月中旬,第四轮国采启动。此外各大省际联盟隔三差五就出台文件,联盟集采逐步扩围,地方省采步伐也紧随其后。高值耗材的价格越发透明,市场回归理性,疯狂时代一去不复返。
02
卷不过,真的卷不过
作为三次入围国采,N次中选联盟集采的“老大哥”骨科耗材,已实现四大领域全方位带量采购。
此外,神外和介入耗材省际联盟超大体量集采,历时近一个月,也于9月中圆满成功。
2023年上半年,创伤、关节类、脊柱类高价值耗材集采价格已经严格落地执行,各地大医院的骨科临床基本都给出了消极反应:能不做的手术就不做了,能保守治疗的就保守治疗。
9月22日,国家医保局首次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第三轮国采落地情况与第四轮国采启动进展。
会上,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副司长王国栋表示,国家医保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此言一出,想必从业者心里都有了一杆秤。上半年的大频率集采,并非是给耗材偶然的“一刀”,接下来还会继续大刀阔斧,直削医用耗材的“高利润”。此外,国家还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今年的专项整治聚焦“骨科、血透、心内、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
据统计,当前国采降幅在82%左右,联盟采在70%左右,省采在50%左右。每个省执行的力度和频率也不一样,医械企业的渠道选择面临极大的挑战,需根据情况提前规划好渠道策略。尽管集采对医械行业是巨大的冲击,但对国产企确是实实在在潜藏“福利”。
无论是哪一种集采,政策都是倾向于“国产”,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3部门曾发公告,采购和门槛的国产医疗设备,全额退税!
03
淘汰的背后是机遇
除了被动卷集采,“国产耗材”也有很多出路可走。比如深耕院线市场,通过技术革新,布局高壁垒领域,最后,也可以跳出这个拥挤的池塘。对于器械公司,集采后公司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新一轮调整,方向包括:成本优化、加强创新、赛道拓展、海外布局等。
随着集采扩围,实施阶段,市场的马太效应逐渐会显现出来,强者愈强,虹吸效应也将加剧。以往“国货”常被外企龙头打压,很多大三甲根本挤不进去,且在患者心中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集采的频频出手,让部分国产耗材迎来了“春天”,有了和外企较量的资本,也加速了国内医用耗材领域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集采政策对国产企业绝不只是“大山”,脊柱国采、16省口腔正畸集采和23省肝功生化集采中均有外资巨头未中标。即使中标,也有部分代理商因为降幅过大而选择做国产企业的代理。这从根本上助推了国产耗材企业的发展进程。
以前使用量大的医用耗材入院要经历科室主任、设备科、主管副院长、院长、医院院务会、招标及中标等环节,但现在,集采品种无需这些流程,基本有供应商报量,医院同意就可入院。
此外,部分医院对集采品种的结算周期较短,供应商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企业的资金压力大大减轻。因此,众多外械巨头也纷纷加入“本土化”圈,在中国建厂投资,与渠道商合作代理。如罗氏诊断就在2019年后,成为南京仁迈等多个国产企业在中国的总代理。
简言之,集采助力国产替代,加速外企本土化进程,对于潜力巨大的国产医疗器械市场,集采淘汰的背后蕴藏着无尽发展机遇。
更多医械前沿精准数据尽在《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版)
Copyright©2018上海零库存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0571-56135533 沪ICP备18022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