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NEWS

史赛克第二代Mako手术机器人“上场”,市场风起云涌,天智航、微创如何博弈

2023-03

随着全球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整个手术机器人市场正在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由直觉公司主导着的全球手术机器人系统和配件市场,最新发展情况如何?



01

史赛克:Mako手术机器人迈入2.0阶段


近日,骨科巨头史赛克公布了旗下第二代Mako手术机器人。


这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术规划技术和智能辅助截骨技术的关节手术机器人,为患者生成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同时提供术中动态调整,最大程度的将关节手术推向精准化、个性化。


该产品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此前举办的几轮进博会上,均出现史赛克Mako手术机器人的身影。截至目前,Mako手术机器人的全球装机量在1500台左右,在全球范围内的手术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例。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装机量为7500台,手术量达到1100万例以上。


对比达芬奇,Mako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不足其三分之一。最初Mako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因价格过于昂贵,商业化进程一度受阻。


后来,史赛克通过开展大量临床试验展示MAK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上不断改良适配临床医生的使用习惯及价格优势,才大大提高了医院、医生对MAKO的接受度,至此,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又多了一位重量级选手。



02

国产手术机器人大跌的背后


回到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前不久,微创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发布了2022年业绩情况。


3月,微创机器人港交所发布公告,称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50%,全年净亏损预计约11亿元-11.5亿元


另一行业龙头天智航也在2022全年业绩预告中称,2022年实现营收1.5亿元-1.7亿元,其中净亏损1亿-1.2亿元


国产手术机器人业绩为何大跌?


据了解,微创手术机器人在报告期内有两款手术机器人进入市场推广阶段,相关费用大增对2022年全年利润产生了影响。


天智航对于业绩亏损表示,公司加大市场投入及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销售、推广及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最新消息显示,微创手术机器人核心产品图迈手术机器人、鸿鹄手术机器人均已获得NMPA批准,同时鸿鹄还于2022年7月获得FDA的510(K)认证。总体上看,微创手术机器人各产品线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进程获得良好进展。


(来源:微创机器人半年报)


天智航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旗下“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已于2021年2月获得 NMPA 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TKA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的产品注册临床入组工作已全部完成。


目前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已在国内15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近3万例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03

国产“达芬奇”如何破商业化困局


直觉外科长期称霸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相比“达芬奇”,国产手术机器人显得初出茅庐,在产品装机量、手术量上与之相差甚远,更何况国内两大巨头业绩尚处于亏损状态。


现阶段,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并不乐观,国产品牌与“达芬奇”仍存在巨大差距。


据已披露品牌与金额的公开招投标数据结果显示,2021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市占率达67.52%,位居首位,前十企业排名中,国产产品销售额为23688.57万元,占比14.6%;进口品牌产品销售额为138540.06万元,占比85.5%。


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难在何处?


入院难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困局之一。三甲医院购买手术机器人,除了提高手术效率、科室能力建设之外,更想提升影响力,因此“达芬奇”成为了最优选择,纵观整个手术机器人市场,行业龙头达芬奇提供的品牌价值符合医院需求。


国内手术机器人若想去抢占市场,需要具备极高的临床价值或在价格上具有显著竞争优势。但由于专利、技术上的限制,很难实现短期内得到较大突破,选择市场下沉,迅速抢占大量的一二级医院市场来扩大品牌效应,对于目前众多国产手术机器人而言,是不错的选择。


医生的接受程度也影响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国内医生的手术机器人教育培训都是基于“达芬奇”系统之上,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近些年不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但在真正的临床使用上,并没有更贴合医生的临床使用需求,因此国内医生在使用习惯上更偏向选择“达芬奇”,对于国产手术机器人,医生接受度较低。可见,未来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真正落地不仅要考虑产品自身的价值,更需要考虑医生的使用需求。


手术机器人单价高昂,使用门槛高,市场认可度推进难度较大,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任重道远,大量铺开入院及后续渠道建设、产品迭代循环都尤为重要,商业化过程所需的不仅是销售,更是如何搭建耗材+服务模式的循环增长曲线,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艰难的背后,关系到医院、医生、患者的认知,更关系到产品与临床应用。如何真正走入市场,切切实实落地,成为当下诸多国产手术机器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大洗牌来了!国家确定高值 下一篇:低价集采引“假货”风波,

ADD : 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 : 0571-8781 3801

技术支持:

Copyright©2018上海零库存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0571-56135533    沪ICP备18022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