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Eshare医械汇
▲转载请在文首注明以上来源
2023年,相比于“一片哀嚎”的其他细分市场,国内内窥镜赛道一路逆势增长,让一众相关械企成了今年为数不多的赢家,开立医疗就是其中一员。
01
国产“并跑”,阴霾下逆势增长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由姚锦钟先生(我国超声仪器工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办,成立二十年以来公司已经形成以超声和内窥镜两大产品管线“并跑”的业务格局。
长期以来,内窥镜市场高度集中,几乎完全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在内窥镜软镜市场,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等进口品牌拥有技术及渠道等优势,约占据国内83%的市场份额。
但开立公司在2016推出代表国产领先技术水平的 HD-500(首款国产高清电子软镜) ,一举打破了进口品牌对高清电子消化内镜的垄断,打响了国产软镜第一枪。至此,开立医疗在软镜领域走完了从0-1的路,真正以自主创新在内窥镜市场站稳脚跟,填补了多领域国产空白。
随着技术的提升,国产企业在高端市场逐渐实现零的突破,开立2018-2019年间推出HD550高清内窥镜系统,2021年和2022年分别推出环阵超声内镜EG-UR5与凸阵超声内镜EG-UC5T。
开立在国产内窥镜领域,是名副其实的“软镜一哥”。
2022年,国有品牌在软镜市场份额再一步提升,其中开立更是成为中国软镜市场市占率第三、国产品牌第一的存在。(更多数据见医械汇《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版)》)
图:2022年软镜市场份额情况
来源:医械汇《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版)》
此外,开立医疗素有“小迈瑞”之称,2022年国产彩超销量仅次于迈瑞。
作为全球首家拥有从经体表,到经人体自然腔道内,再到血管内超声成像的完整超声影像检查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单一模式成像,到光学和声学成像结合的多模式诊断等技术突破的企业。
02
开立营收强势崛起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17.31%;实现持续经营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30.65%。
图源:开立医疗三季报富途收录
2023 H1,开立医疗彩超业务实现收入 6.49 亿元,同比增长 19.54%,毛利率66.52%,同比提升3.00%,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业务实现收入 3.77 亿元,同比增长 38.40%,毛利率73.82%,同比提升4.06%。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从产品线看,超声业务稳定增长,内镜设备业务实现较快增长,两条产品线的增长均符合公司预期。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回顾前三年业绩:
2020年营收11.63亿,同比减少-7.24%;
2021年营收14.45亿,同比增长+24.2% ;
2022年营收17.63亿元,同比增长22.02%。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谁能想到,如今风光无两的开立医疗却在几年前“跌跌不休”,沦为落魄户。
曾在2020年,开立医疗资产负债率44.45%,其中短期借款5.5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923万元、长期借款1.54亿元,有息负债合计7.24亿元,一时间,外界一片唱衰。
在2018年,公司斥资3.88亿元收购了威尔逊及和一医疗,但是,由于威尔逊未能在2019年和2020年实现预期的业绩目标,加之海外疫情对其超声业绩带来重创,开立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计提了2000万元和2亿元的商誉减值,这对公司的业绩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实早从2017年起,开立医疗彩超业务收入就已趋于稳定,且迟迟未能突破10亿关卡,后来疫情的突发更使其海外营收捉襟见肘,好在伴随市场好转,开立的超声与内镜“两条腿”强势崛起。
03
聚焦研发,驱动长期发展
开立医疗的几名主要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因此异常重视研发,对研发砸钱毫不手软。
研发中心:
在深圳、上海、哈尔滨、武汉、东京、硅谷、西雅图设立了七大全球研发中心。还在国内30个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和维修网点。产品涵盖超声医学影像、内镜诊疗、微创外科和体外诊断等领域,能够为各级别医院的不同科室提供临床解决方案。
图源:开立医疗公众号
知识产权技术和研发人才: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开立医疗(含核心下属企业)专利发布数量共计1216件,其中发明专利698件,实用新型399件,外观设计119件。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超过 600 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 40%,拥有国家青年千人、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等多名研发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技术攻关重点项目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
研发费用:
2015 年以来研发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 18%以上,且全部费用化,夯实业绩,2020年达到20%左右,是净利润的2倍,处于行业前列,是迈瑞的一倍。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开立医疗研发投入分别为23,741.94万元、26,305.88万元和32,895.77万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41%、18.21%、18.66%。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04
开行业先河 立民族品牌
2023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稳健增长,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政策春风吹来新机遇
近三年,多地开展了医疗新基建,加上国内各级政府相继出台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等政策,对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2023 年上半年,医院采购的重心开始转向一般医疗物资,由此带来公司主营产品超声、内镜等的市场需求明显增长。
② “双轮”驱动,规模效应显现
经过多年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开立医疗在超声领域已覆盖高中低端各种类型产品,并推出妇产专科产品。2023年推出的新一代超声平台进入更高端的应用;内镜领域,除常规胃肠镜外,公司已推出支气管镜、光学放大内镜、刚度可调镜体、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等多个高端镜体。
近来,公司超声业务稳健增长、内镜业务保持较高增速,营业收入不断增长,产品毛利率稳中有升,公司经营中规模效应逐步体现,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净利润率保持上升态势。
③ 层层渗透:占坑卡位先发优势
开立医疗优势市场主要是在二级医院及以下市场,2023年Q1,开立医疗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装机量同比达200%和300%,三级医院装机量同比增长150%。
图源:Eshare医械汇制作
开立医疗2022年来自内窥镜行业的收入为6.1亿元,同比增长34.70%;2023H1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主营业务约为10.43亿元,同比增长24.87%。主营业务中主要有彩超与内镜及镜下治疗器具两类产品,其中,内镜及镜下治疗器具营业收入约为3.77亿,同比增长38.40%。
④ 新品崭露头角,多线战略落地
公司微创外科业务收入近两年均保持翻倍增长,在微创外科领域,公司目前已推出 2K 和 4K 白光、4K 荧光,还有新一代腔镜系统、自研镜体、气腹机等产品,公司的腔镜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具备明显技术优势,比肩国际腔镜品牌。
根据临床需求,公司配套已有的腹腔镜超声、消化内镜产品,在肝胆外科推出的“超腹联合”解决方案、在胃肠外科推出的“双镜联合”解决方案、以及数字化手术室,构成开立在微创外科领域的独特竞争优势。
另外,公司在 2023 年正式发布血管内超声(IVUS),IVUS 是公司进入心血管领域的种子业务。
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多位专家在会议现场分享了他们在临床上采集到的优异图像,效果令人惊叹。
图源:产经观察眼
目前国内市场的 IVUS 产品主要为进口品牌,公司推出的 IVUS 有效增强了国产品牌的实力。自国内心血管支架集采以来,IVUS 在国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容量快速增长,但相比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的渗透率仍有较大差距。开立推出的 IVUS 产品临床反馈较好,增长潜力较大。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0家公司。
图: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图
图源:天眼查
图: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图
图源:天眼查
公司自 2009 年起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2 年再次通过复审,并被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 2016 年、2017 和 2020 年公司 3 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中国专利优秀奖,分别覆盖了超声和内镜领域。开立公司就如名称的由来一样,“开行业先河 立民族品牌”,为国产设备带来民族新希望。
国产设备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从年报数据表现上看,无论是超声还是软镜,开立医疗都积极布局,表现甚好,有望重塑市场格局。在进口与国产博弈之争中,国产行业正迎来市场变革关键期,谁能突围?谁能捍卫产业话语权?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
Copyright©2018上海零库存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0571-56135533 沪ICP备18022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