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广东脉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脉搏医疗”)已完成C轮融资。据了解,本轮融资由为来资本与粤财生物医药基金联合投资,行远致同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脉搏医疗创始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医工结合”研发模式,研发拥有巨大临床需求潜力的高端产品,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人提供更优质的高端心血管医疗器械产品。作为国内致力于心血管器械赛道的企业之一,脉搏医疗究竟有什么值得资本加注的闪光点呢?成立于2014年的脉搏医疗,已走过了八个年头。除了今年8月获得的C轮融资,此前早已进行多轮融资,包括辰德资本、珠海高新投、为来资本等知名机构。成立以来,公司与多家顶级三甲医院心血管领域资深专家紧密合作。截止目前,脉搏医疗已经打造了多个“国内首创”,其中包括全球唯一双体内塞型结构的左心耳封堵器即将商业化销售;全球首创的可穿间隔单铆双盘结构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即将进入临床试验。与此同时,公司还在积极研发多款创新型心血管医疗器械,倾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结构性心脏病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目前脉搏医疗在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器械领域展开布局了四个方向:封堵器类、瓣膜类、心衰类、介入类,致力于提供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器械平台式解决方案。脉搏医疗的新一轮融资给国内研发心血管医疗器械的众多企业带来利好信号,目前国内主要有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先健科技等企业,所属赛道虽均为心血管医疗器械,但每家企业的业务布局均有不同。微创医疗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9.64亿,同比增长15%。其中心血管介入业务营收9.4亿,占比17%,同比-10.8%,主要是受国内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所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心脏瓣膜和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两大产品线延续强劲增长态势。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类营收占比13.6%,心脏瓣膜类营收占比4.1%。总体来看,微创在心血管板块的业务管线侧重介入类产品,瓣膜类产品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业务比重与介入类相比,占比尚不高。微创医疗近年来逐步分拆子业务独立上市,后续或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可能对原有的心血管板块业务造成影响。乐普医疗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6.6亿,同比增长32.6%。在器械板块中,乐普医疗从2014年开始进行心血管全产业链的布局,心血管“器械+药品+医疗服务”三位一体,器械板块中侧重发展支架、球囊、心脏节律。据了解,未来乐普医疗将重点推进以下产品: 冠脉和外周的介入无植入创新产品组合、结构性心脏病产品线、心律管理和电生理等。2021年,先健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约9.25亿,同比增长44.1%。先健科技的创新产品布局覆盖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心脏节律管理等领域。作为一家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近两年研发投入占营收超20%,拥有创新储备产品近40个。目前,旗下三款创新产品—— LAmbre™左心耳封堵器系统、IBS Titan™可吸收药物洗脱外周支架系统和IBS Angel™铁基可吸收支架系统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情使用”批准。先健科技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主要产品包括三代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和左心耳封堵器。可以看出其较侧重封堵器产品管线布局。据了解,先健科技的LAmbre™左心耳封堵器于2021年9月在国内获批上市,是目前为止唯一同时拥有欧盟CE和中国NMPA上市许可的国产品牌。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显示,过去20年,心脏病一直是全球首要死因,2000年以来心脏病死亡人数增加了200多万,2019年增至近900万。心血管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赛道,随着未来心血管疾病的上升率不断升高,心血管医疗器械将迎来新一轮热潮。此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13款心脑血管创新型器械,其中包括不少心血管创新器械。近年来,心血管医疗器械各企业正在竞相上市。乐普、微创、先健于2009-2011年先后上市,2018年上市公司蓝帆收购柏盛,2019年心脉、佰仁、赛诺、康德莱、启明医疗陆续上市,2020年沛嘉上市,未来将有更多心血管企业冲刺上市,资本聚集的行业正在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政策也在紧跟其后,随着港股18A、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到来,医疗器械创新企业融资加速。不久的将来,优质的创新技术型心血管器械企业会更上一层楼,而失去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被同质化乃至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