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带量采购、两票制、DRG等政策推行,医疗器械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集采下价格大崩盘,一边是行业投融资持续火热。
在心血管领域,经历冠脉支架集采后,冠脉介入高利润时代不在,资本的目光逐渐聚焦到市场空间大、增速较快的神经介入领域。近日,神经介入领域先行者“归创通桥”和“心玮医疗”先后通过港交所聆听,上市进程再进一步,更是让这一领域备受关注。
300亿市场大蛋糕,高增长后劲十足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不断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已上升至2.32%。受老龄化及发病年轻化影响,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者数目达到1408万人,在我国保持较高的患病率。
相应的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人民币26亿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且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371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2%。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另一方面,中国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相对发达国家仍较低。据了解,2019年,美国取栓手术的渗透率为11.8%,而中国仅为1.7%。
随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为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国产神经介入处于上半场,“四大金刚”率先抢占市场
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市场,主要被美敦力、强生、史赛克等外资巨头垄断,国内市场主流的是Penumbra取栓装置、Solitaire支架取栓、Trevo支架取栓装置、Revive SE支架系统等国际巨头企业的产品。
进口替代之路道阻且长,但随着国内企业加速创新研发,国产化替代号角已吹响。行业领先者微创神通、沛嘉医疗、归创通桥、心玮医疗等企业逐渐崛起,已有多款神经介入产品上市。
微创神通开发并产业化了中国神经介入的第一个脑血管支架,开发了国内第一个颅内动脉狭窄支架、国际首个颅内覆膜支架、国内首个血流导向装置。产品目前已进入全国1000多家医院,并使国内患者手术费用降低20%-50%,打破了国外垄断,推动了国产神经介入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
沛嘉医疗神经介入产品齐全,涵盖出血类、缺血类、通路类产品。重点在研产品申翼支架取栓器于今年1月完成全部病人入组。
归创通桥是神经介入领域中唯一一家正在研发主要神经血管类别(即缺血性、出血性、狭窄、颈动脉、血管通路装置)全套产品的国内公司,共计有21款获批或在研产品,目前核心产品蛟龙颅内取栓支架已于2020年9月在中国实现商业化。
心玮医疗目前拥有三款商业化产品以及19款在研产品,覆盖了神经介入领域的所有主要脑卒中亚型及手术路径,计划在2021年一共推出九款新产品,2022年与2023年每年将推出四款新产品。
拿到这个超级大市场入场券的国产企业还有,上海康德莱、江苏尼科、美诺微创、维密医疗、心凯诺、沃比医疗等。
随着国产创新企业对神经介入产品进行密集研发及技术储备,国产有望打破现有市场格局,中国的神经介入器械迎来突破的前夜。
神经介入领域何时迎来爆发?
目前国内冠脉介入耗材只有支架真正实现了进口突破,在冠脉支架的发展中,背后有政策、市场、技术、资本等多种因素驱动。2005年,微创、乐普等国产冠脉支架产品上市,在性能上不输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提下,凭借更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同时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完善,让更多患者用得起。
国产上市以及政策支持,支架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成功实现国产替代。那么同样的成功轨迹是否会发生在与之有着诸多相似的神经介入领域呢?
目前国内已有至少24家企业加速布局神经介入领域,全面推进全产品线的建立。且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如从外科手术到微创治疗,从机械取栓到抽吸导管取栓,从6小时的治疗窗延长至48小时的治疗窗。临床数据也显示,部分产品与进口产品有效率已无显著差异,且有良好术后随访证据。
在政策上,国家对脑卒中的防治也是高度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脑卒中的防控提升为国家战略,在2021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强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高级卒中中心562家。6月18日,国家10部委联合发文: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在这一系列政策推进下,行业必然迎来快速的发展。
行业乘风而上,资本疯狂涌入
对于资本而言,神经介入器械市场需求巨大,医疗器械国产化又是必然之路,此时不进局更待何时?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神经介入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超15起,累计融资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吸引了高瓴、红杉等知名投资机构频频出手,可谓是在资本市场一片火热。
来源:动脉网
市场的壮大,政策的支持,神经介入这条蓝海赛道逐渐成为各路资本的宠儿,多家未上市企业也加快了上市步伐。相信在资本的助力下,未来十年将是神经介入的黄金十年。
随着政策利好、技术提升,神经介入将迎来快速发展,蓝海市场值得期待。但在进口垄断市场格局下,要想像冠脉支架一样实现国产替代,国产企业仍需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优势,通过更高性价比渗透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蛋糕。
Copyright©2018上海零库存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0571-56135533 沪ICP备18022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