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耗材“零差率”的大趋势可以追溯到2017年1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要进一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增加按病种按服务的收费范围,推动破除“以械补医”的进程。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全面或局部启动耗材“零差率”的政策,取消耗材加成的动作将蔓延到全国。
在众省份纷纷取消耗材加成的环境下,天津市交出了别样的答卷。
“零差率”的进阶版出现!
在2018年7月31日,天津市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一次性医用耗材基准价格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耗材降价、减少患者的支付压力,实施基准价格管理机制。
为什么说是“零差率”进阶版呢?“零差率”指医院将采购的耗材以不加价的方式销售给患者,医院从中没有获取任何收入。而基准价格管理机制却可以使医院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甚至达成多赢局面!
降价换取医院获利
除此之外,《通知》最突出的部分是公立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格低于基准价格节省的费用,50%及以上让给患者,其他计入销售价格。也就是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医院可以进行二次议价,压价越多,自身获利也越多,同时患者也可以获得更低价。这与耗材零加成完全斩断医院在耗材上收入的情况不同,主管部门给医院撕开一个小口子,可以通过降价来获取利润。
另外,一次性医用耗材范围广泛,包括医用工具类、植入类材料、置入类材料、口腔材料、缝合止血材料、敷料材料、管套容器过滤材料、中医及民族医类材料和其他等九类,无论是高值耗材还是低值耗材均有所囊括,因此二次议价有较大的空间,这大大增加了医院二次议价的主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1月1日以后新进入公立医疗机构、且未列入挂网阳光采购平台的品种,医疗机构按实际采购价格销售。并不是所有的耗材都可在基准价格上压价。
降价换取医师获利
自“以械养医”、“以药养医”逐步消退后,“以医养医”登上了大舞台,主管部门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来维持医生的收入。在《通知》中提出将降低基准价格腾出的空间,适度调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也就是说医院不能无止境地从中获得大量的收益,应该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费用。而医院通过压价获得的收入也可以为医生谋得福利。
降价和医保息息相关
另外《通知》中还将医保与降价结合。仅针对纳入医保的一次性医用耗材,公立医疗机构销售价格等于该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标准。医院压价越低,医保支付就越少,从而减轻了医保资金的压力。
医械研究院的观点
如今医改进入深水区,降价是不变的趋势,但可以发现单纯的降价已经不是唯一的办法,取消耗材加成的推进使医院缺乏动力。而天津市作出了改良,将耗材的降价和医院的收入相联系,促使医院主动二次议价,进一步对耗材降价。天津市已从试点走向了全市实施,那么接下来基准价格管理机制将会如何发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2018上海零库存 All Rights Reserved. Add:上海市金山工业区亭卫公路6495弄168号 Tel:0571-56135533 沪ICP备180224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