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迈瑞董事长“医疗器械产业黄金十年已至”犹言在耳,下半年高耗改革已然风云已起,暗流涌动。随着取消药品零加成、药品带量采购,药品费用增长速度放缓,加强医用耗材(下称“医耗”)管理成为新时期医改控费的重要内容。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按照《方案》中罗列的医耗改革时间表:在2019年底将取消医耗加成,2020年底将执行带量采购;监管方面,我国将制定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和统一全国医保高值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以解决注册管理不规范以及流通领域混乱问题,同时要求制定医保政策同步跟进。(详见解读|国务院一纸通知,给高值耗材降“虚火”的背后......)
在8月6日的央视直播间,国家医保局做出了郑重“承诺”:实现今年年底心脏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在近期的采访中表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主要改革方向跟药品是一样的,就是采用集中带量采购方式,按照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原则推进,考虑到高值医用耗材本身以及使用上的特点,在中选规则、后续使用等方面还要有不同的创新。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医保购买的杠杆作用非常大,区别于消极买单,国家医保局可以发挥调控作用,引导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钟东波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参与2009年中国新医改的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他曾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综合处(WTO事务办公室)副处长、政策研究一处副处长,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医院运行监管处副处长、处长,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除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之外,他是第二位长期在卫生系统工作、熟悉医疗机构运行的国家医保局中高层官员。虽然医耗关键问题已经列出时间表,但是罗马非一日建成,高耗的带量采购远比药品要艰难。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眼科人工晶体等等,这些是患者常用的高值医用耗材。卫生行政部门并不是没有努力,一直试图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方式管控高值医用耗材的流通环节,但是局限性太多,诸如京津翼采购联盟也仅仅针对比较成熟的六大类相关产品,如心内血管支架类、心脏节律管理类、人工关节类等。耗材准入、评估环节难。以骨科耗材采购使用举例,在对骨科脊柱使用的耗材进行评估时,即使邀请同为骨科的关节类耗材专家也不能进行专业层面的评估,因为高耗的技术专业性较强,难以建立统一的技术审评标准。这一特点导致医院在耗材准入、采购等环节只能依靠院内少数技术专家,难以建立有效的评审制度以保证客观性和合理性。加上医生个人偏好等原因,高值耗材使用的个性化特点明显。针对同一种耗材,部分医院甚至会出现一个医生只用一个特定厂家产品的情况。价格监管难。由于国家尚未对国内产品实际出厂价格 、进口产品到岸价格和供应价格进行监测管理 ,难以有效鉴别和控制供应商虚高报价,大部分地区的医用高值耗材仍以分散采购为主,其经营混乱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产品要经过独家代理商、中间代理商、区域代理商、省市级经销商等诸多环节才能到患者手中,层层代理导致层层加价。目前,安徽省、江苏省先行先试,在人工晶体、骨科植入脊柱类、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进行带量采购谈判,平均降幅最小的也有15.86%,最高达到53.4%。从高值医用耗材的降幅来看,将减轻医保费用的支出以及百姓个人自付费用的就医负担。自8月16日起,安徽省18家省属公立医疗机构执行谈判价格,江苏省将于10月落地执行。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的形式一旦继续沿用且扩大下去,企业只能逐渐适应政策,减少销售团队,调整销售策略,告别带金销售。招商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营销外包的企业如果在带量采购中中标,则无需再经过代理这一层。价格降幅在60%~70%以内的,压缩的都是中间代理商的部分,对于厂家来说,出厂价格可能反而是比原先要高的。但对于自行组建销售团队的企业来说,通过压缩销售成本来降价,需要把握度。
对中小经销商而言,未来转型不多,或通过与生产商谈判升级成为一级代理商,区域龙头经销商,或被一级代理商收购,成为其销售外包商,或者转型成为配送商。毕竟像骨科、心内等高值耗材一般都需要经销商提供手术跟台服务、专业及时的配送服务,还有良好的临床科室专科的服务能力,而这真是大型流通集团在渠道下沉时所欠缺的。(详见150家医械贸易商行宣告破产,行业洗牌从中小经销商开始!)
由于医耗行业的长期积累的多乱杂、产业基础薄弱、价格机制等因素,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攻坚战,我们也希望,大家都能笑到最后。生活不易,简单也是幸福。七夕佳节愿我们都能同看牛郎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