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讯,“中国心”已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手术4例、人道主义救援手术3例,总共7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它不但填补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为上千万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河北省唐山市的何鑫是一名心力衰竭患者,今年29岁。由于心脏问题,何鑫经常感到身体软绵绵、没力气,有时呼吸十分困难,只能躺在床上休息。
两个多月前,何鑫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安装一颗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他也是该项目临床试验的第一例患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就是给何鑫动手术的主刀医生。他介绍,何鑫身体里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人工心脏,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水平,被医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心”。它不但填补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为上千万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心力衰竭又被称为“心脏癌症”,目前治疗晚期心衰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心脏移植”。但每年我国只有约300颗心脏供体可供移植,这对于千万患者来说无疑杯水车薪。第二个就是人工心脏。人工心脏是一种可植入的机械装置,可以代替心脏的部分或者完全代替,分为辅助人工心脏和完全人工心脏。
截止目前人工心脏主要有三方面临床应用: 1、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2、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3、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人工心脏真的能代替人心吗?为此许多科学家倾毕生之力只求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希望可以通过人工心脏挽救心脏病患者的生命。目前,“中国心”已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手术4例、人道主义救援手术3例共7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苏州大学、北京阜外医院等单位合作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在首次临床应用中取得圆满成果,这款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径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人工心脏。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患者领域的跨越发展,也有望开启我国心衰外科治疗的新时代。
陈琛
作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研发的带头人,陈琛钻研人工心脏至今已近三十年。2008年,他成立公司,开始自主创新研制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
其实人工心脏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从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脏、到第二代的功能性人工心脏再到现在第三代的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巨大的科学创新。
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脏
第二代功能性人工心脏
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最核心的部分是血泵。如何保证血泵高效率运转的同时,把血泵体积尽量缩小是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研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血泵
陈琛和团队在研究中创造性地利用永磁铁和电磁铁的不同特性,通过“四两拨千斤”的特殊调制方法,降低电磁铁的体积和功耗要求,从而实现减小齿轮直径,将血泵体积整体缩小。将血泵的直径从原来六七十毫米缩小到50毫米,厚度也减小至26毫米。
除此之外,陈琛团队还解决了第二大难题——血液相容性,他们让血液高速通过血泵,他称之为为“骗”过血液的识别,从而解决血栓的形成问题。这个设想对血泵的生产工艺提出巨大挑战。陈琛说,他们对产品的密封性要求很高,相当于一滴水大小的空气要想穿透到这个产品里面,需要很长的时间。
血液流过血泵演示
经历千百次反复实验、调试、检测。2011年,陈琛团队自主创新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全磁悬浮人工心脏,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科研重点项目。
2013年,陈琛受邀去美国洛杉矶参加人工心脏国际专业会议。小小的“中国心”一露面,国外同行高呼在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领域,已经杀出一匹中国黑马!这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人工心脏,很快引来世界同行关注的目光。
过去,该技术一直被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和垄断,其研发经历了90年代的第一代大体积搏动血流装置、21世纪初的第二代轴流装置和最新的第三代磁悬浮装置。已经在人工心脏领域默默耕耘近30年的陈琛,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给更多患者带去福音。首位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治疗的患者出院;使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并取得成功,这一切标志着我国人工心脏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由医械汇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ADD : No.168,Lane 6495,Tingwei Road,Jinshan Industrial District,Shanghai
TEL : 0571-8781 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