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就像任何行业一样,野蛮生长阶段都有一条潜规则:先污染后治理。
医疗器械也不例外。迄今发展超过30年的医疗器械产业,其实已经过了野蛮、暴利的阶段,价格战也不再是医疗器械的核心、唯一战术。
如很多的预料,药品流通领域近年上演的产业整合故事将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拉开序幕,而高值耗材流通领域因整合空间更大,利润空间更高,成为医疗器械流通领域整合潜力最大的子领域之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增长突破4400亿美元,而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是全球第二市场。

来源:EvaluateMedTech,医械汇整理
其中高值耗材(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等)市场规模为1046亿元,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第二大市场。
面对渐起的行业政策组合拳(GSP 核查、集中采购、两票制),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的整合已悄然开启:代理商、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药品流通企业、器械厂商等企业均跃跃欲试,想要分享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的整合盛宴。
何谓高值医用耗材,
为何受人青睐?
高值医用耗材,一般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

来源:百度百科
除此之外高值耗材配送要求高壁垒也是众所皆知:由于的使用个性化要求高(依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每个产品所涉及的类别及型号都非常多(更新迭代也很快),而且直到手术过程中才会确定,所以说相比药品流通,高值耗材的流通配送专业性、壁垒性更高;小批量、高频次;循环反复双向物流(医院备货少,手术多余品种运回);存销(使用完成后实现销售,耗材进医院后尚需管理),因此流通企业拥有较大的议价权。

同时高值耗材流通市场极度分散(2018年,中国有1.7万个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却有51.1万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而规模更大药品市场仅有1.4万家经营企业),整合空间可期。而且相比药品流通企业的净利率,高值耗材流通企业的净利率更高(独立配送商),如果代理兼配送,净利率更为可观。整合的利润空间显著高于药品流通领域,故高值耗材代理商、器械耗材生产商及药品流通企业等均在摩拳擦掌,想要分享这轮行业整合的历史机遇。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面对未来 2-3 年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确定性的整合盛宴,各路豪杰蜂拥而至,各显身手,我们主要将它们分为三种模式:

其中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平台,是指具有现代物流基础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为其他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贮存、配送等物流服务,并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委托方建立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医疗器械的贮存、配送全环节质量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管理模式。
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平台的呼声一直都很高,这不仅来源于医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节约成本的现实考虑,也是社会专业化大分工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早在2014年,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就增加了三条有关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条款:

2018年的文件又明确规定了跨行政区域异地设仓,包括省内跨区域设仓、跨省设仓不同情形的具体流程,而2006年的文件只对跨省设仓给予规定。说明国家政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异地设仓方面,在行政区域限制上逐渐放开。为落实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办法以及GSP要求,北京、上海等多地开展了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试点工作,据医械研究院统计,截止到现在,共计15省市陆续开展了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