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通知,县域医共体迎来升级,医共体内要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
一起发布的还有《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此种形势下,可以预见的是,基层医械将迎来大放量。
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是政府力推医联体的初衷。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政策跟进】
2002年
国家体改委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此文件是早期医院间合作的政策基础。
2013年
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前卫生部长陈竺表示“要探索通过医疗服务联合体等形式,推进医院与社区一体化、县乡村一体化,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2013年卫生部表示将选拔若干城市,建设医联体,权利支持医联体模式发展。
2017年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十三五”相关规划及分级诊疗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医联体建设目标、原则,并明确四大组织模式。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5日医联体建设正式上升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政策。
四种医联体,图片来自动脉网
此次的县域医共体,原则上要求必须是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牵头,下至村卫生室的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意愿加入,覆盖范围不低。再加上100个试点城市的星星之火烧起来,燎原可能差一点但遍地医改火星是必然的。
指导方案中的耗材资源集约配置,对械企来说利大于弊。
“鼓励实行医共体内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等统一运作,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有条件的地区,要打破县域内不同医共体之间的区别,探索县域内药品耗材的统一管理和采购配送等。
鼓励以县为单位,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贯通服务链,实现资源共享。”
不管是面向耗材、还是设备,医联体内部医疗机构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都是对现有医疗器械采购模式的改变。
尤其是医疗设备采购上,一旦统采统配,厂商原有的一家家去卖,只需“公关”一家院长的模式,定然是没法走通了。设备厂商也要像药品、耗材厂商一样,习惯于医疗设备的集中、公开招标采购,习惯于各家医疗机构一个价,习惯于让利低价销售。
但这也有利处。对械企来说,以带头医院一个点带动医联体整个面,将成为新的营销突破口。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个医联体要达到甚至超过一个省的药品采购量是很困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联”出足够大的、足以匹敌一个省的采购量的采购量,办法是跨省联合。而据公开报道,只有福建、甘肃、陕西等少数地区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且目前实际跨省的量还没有超过一个省。
当然县域共同体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虹吸”现象成为大医院“跑马圈地”的战略武器,基层人才流失,资源分配不均,运转效率低下等等,但我们总要相信,医械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由Eshare医械汇原创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ADD : No.168,Lane 6495,Tingwei Road,Jinshan Industrial District,Shanghai
TEL : 0571-8781 3801